close

harris ian.jpgHarris Ian book.jpg

醫病關係不和諧或大動干戈,原因都在於溝通不良。沒有瞭解就沒有信任,然而醫學日新月異,醫師白色象牙塔住久了,經常滿口專業術語,病人與家屬卻是鴨子聽雷、有聽沒懂。醫師不是神,生病無全順,醫療決策是權衡取輕的選擇,沒有零風險的手術。但是醫病兩方卻都常犯錯誤,病人的情況嚴重複雜,病家卻抱持不切實際的「過度期望」;醫師則常過於自信而輕估病情的千變萬化,對病家「過度承諾」。結果病人術後成果未如預期而產生醫病衝突或糾紛。

我舉一個例子,台北亞東醫院一位醫師建議病人做「微創腰椎椎間盤切除」手術,告訴病人手術只須1個半小時,3天即可出院,不須特殊保養或復健療程。並宣稱他對此等病症治療經驗豐富,手術從未失敗,成功率百分百,絕對安全無虞。病人於是自費十多萬開刀,沒想到手術長達8小時,而且病人麻醉醒來便發現自己大小便失禁、會陰部無知覺,左臀到左趾麻木劇烈刺痛。鮑隨後告知需再以傳統手術方法修補,但再手術仍無改善,後來告訴病人是併發症「馬尾症候群」。結果被病人告業務過失重傷害,法院判決賠償200萬元。(臺灣高等法院民事判決98年度醫上字第32) (陳恆生, 2012)

此例我們可以看到醫師如何過度自信與過度承諾導致醫療糾紛。實務上,病人接受手術至少應諮詢2位專家醫師的意見。在美國通常為他的家庭醫師與另一位神經外科醫師,許多保險還有審核制度,由專業人士把關。但在臺灣,由於沒有建立家庭醫師制度與轉診制度,許多病人直接到大醫院找外科醫師看病,並僅接受外科醫師片面的意見就開刀。即使在歐美制度下,頸背部開刀問題仍然一大堆,台灣也是如此。

其實這幾年來西方醫界也開始反省脊椎手術是否過頭?好處是否超過壞處?最有名的是澳洲雪梨利物浦醫院的骨科醫師伊安哈里斯,他一生開過許多脊椎手術,但寫了一本書-「手術,終極安慰劑」。他說:「很多原因醫師都做脊椎融合手術,最常見就是腰椎退化情況,然而卻很少證據顯示融合手術對於背痛有效。手術非常昂貴,一個案僅植入物就要好幾萬元,但卻常有許多併發症而需要再度手術,死亡率增加而且脊椎還常不融合。」(Ian Harris, 2016)

哈里斯醫師整本書在反省外科手術是否真的有用,或只是假像的心理安慰作用?在書中他說「手術常是好處少而風險高,但醫師與病人常因為『安慰劑效應』,而高估手術的真實效果。」(Ian Harris, 201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簡志龍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