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我一個月約有2位腹股溝疼痛的病患,說巧不巧,今天一早就來了兩個。腹股溝在人體結構上是一特殊重要敏感三角地帶,剛好在骨盆腔、髖關節與大腿的交界處,裏面有股動靜脈、股神經、淋巴、許多重要韌帶甚至精索穿越。
它的疼痛可能是來自骨盆腔內的臟器如子宮卵巢輸卵管膀胱盲腸大腸等的問題,可能是骨頭關節如髖關節退化、股骨頭壞死骨折或脫臼發炎,也可能是周邊肌肉韌帶問題,甚至是血管神經淋巴或其他系統性(如癌症、梅毒)問題。可見股溝在醫學上是牛馬鬼神群聚的金三角,也是身體北半球與南半球交界的地標,診斷難度高,醫師在面對此問題時需十分謹慎,避免誤診。
台灣叫股溝為「該邊(骱邊)」,「該邊(骱邊)長芒果」,暗示得到性病梅毒淋病,這是因為過去醫學不發達,這一部位的疾病與骨盆泌尿道感染最相關,所以許多病人有股溝問題常自疑是感染甚至羞於啟齒。
其實依照美國美梅約診所統計,近年來股溝最常見的疾病已經是與運動相關的股溝周邊肌肉韌帶肌腱拉傷問題,其次才是骨折、疝氣與泌尿道結石。在運動醫學中心,約有10%的門診是股溝疼痛,占所有運動傷害的5-28%。
今天我只談最常見的股溝肌腱韌帶發炎。首先我們要瞭解此區域的肌肉為「屈髖肌肉」(hip flexors),屈髖的動作就是將大腿往前提起,所以此肌肉群受傷會使往前抬腿出現困難,它包括四條肌肉-股直肌、縫匠肌、闊筋膜張肌與髂腰肌。前面三條肌肉都在骨盆腔外面容易觸診也較易診斷,但「髂腰肌」(髂音ㄎㄚヽ)最特別也難診斷,它起源處是深藏腹腔深處的第十二胸椎腰椎到第四腰椎,行過骨盆腔,從股溝出來再插入股骨小轉子內側。
「屈髖肌肉」群包括四條肌肉-左到右順序是1. 闊筋膜張肌 2. 股直肌 3. 縫匠肌 4. 髂腰肌
「髂腰肌」(髂音ㄎㄚヽ)由「髂肌」與「腰肌」二者的合併肌肉,也是身體最重要的屈髖肌,所以很容易因為下肢的運動而受傷,受傷位置多在股溝近股骨內側處,所以病人的疼痛位置也在這附近。
在門診我們會先照X光,然後做超音波並做詳細的觸診,髂腰肌炎可以做以下檢查-「Ludloff test」,受檢者坐床上,抬大腿而檢查者壓住大腿,如果產生疼痛則為陽性表示可能是髂腰肌炎,壓痛點的位置則能透露是否為髂腰肌的肌腱發炎。真正診斷需要使用核磁共振影像,但通常以上檢查已經足夠。
治療上可以先使用口服止痛劑,冰熱敷,牽引或按摩。如果持續疼痛可以在超音波導引下(小心避開股動脈與股神經)做類固醇,葡萄糖或PRP肌腱局部注射,效果很好。最重要的是休息,降低提腿運動,至少3個月以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