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完黃義交墜樓事件,今天我想談談抗憂鬱藥與自殺的邪惡悖論。我有一位台大EMBA好同學,David張,他十分迷人,長相高帥,笑甜謙虛,是華碩施崇棠的得力臂膀,先擔任董事長特助,後接任華碩財務長,並負責手機品牌,年收千萬以上,才50歲,典型的成功人士。
但2015年,David卻不可思議的去旅館燒碳自殺,留下賢慧妻子及小學子女。認識他的好友震驚不解?事件後,新聞報導他有憂鬱症並長期吃藥。他曾請教過我藥物問題,其實使用抗憂藥可能導致病人自殺。
啥是憂鬱?人生中誰無挫折失敗離別失落過? 情緒低潮難過傷心,甚至覺得人生無趣,活著很累,就是得了憂鬱症了嗎?當然不是,那只是心情blue。依照第五版精神診斷標準,憂鬱症在以下8條件至少要有5項,且持續兩週以上。一整天大部份時間都(1) 心情憂鬱,(2)對多數事物或活動明顯失去興趣或樂趣,(3)未節食, 但體重明顯下降或增加,(4) 思考變慢或行動變緩,(5) 疲倦或沒精神,(6) 覺得自己無價值或過度不適當的罪惡感,(7) 思考或注意力降低或無法決定,(8) 重複想到死亡或嘗試自殺或有計畫性的想自殺。
診斷標準看似嚴格,其實都是主觀陳述。所以臨床上常見,病人主訴心情沮喪,情緒低落,醫師就處方抗憂藥物給病人。但藥有用嗎?實際很可能是災難的開端。
回顧1986年第一代抗憂鬱藥Prozac上市,那可是洛陽紙貴,一位精神科醫師打邊鼓的一本書(Listening to Prazac)與藥同時上市, 台灣翻譯為「神奇百憂解」,藥叫「百憂解」已經明顯在誤導,書中更將此藥描述成靈丹仙藥,只要服用就自信快樂與成功。舉例來說,「神奇百憂解」的副標叫「改變性格的好幫手」,背頁更聳動,「一顆藥丸竟然可以改變人們的內在,規劃人格,使自己改頭換面,人際融洽,事業順利....是『心理整形藥物』」。行銷成功使此藥全球大轟動,幾乎人人都想辦法搞點來吃,誰不想幸福成功呢?
當年美國有2800萬人服用,幾乎是人口的10%,為禮來藥廠賺進無數銀子,也為醫院診所帶來人潮,沒病服用者比有病者還多。但故事就像電影「藥命效應」 一樣,接著許多醫師就發現服用此藥的病人自殺或暴力的比例增加,尤其是年輕人。FDA深入調查後,發現自殺比例比沒用者多兩倍,嚇出一身冷汗, 原想禁止此藥,但使用人口太多暫時無替代品,所以2007年此藥被加上最嚴重的警語-「黑盒警示」,註明此藥在使用前兩個月會增加自殺想法與行為,尤其是年輕人。(FDA)
之後, 許多不同抗憂藥陸續上市,但全是阿達一族,都增加自殺風險, 所以FDA全部要求加上「黑盒警示」。但此事不是十分詭異嗎?要治療憂鬱自殺的藥反而增加自殺的風險,是邪功驅魔嗎,咋的還會走火入魔?
要明白此事,首先要瞭解抗憂鬱藥的機轉。原來腦神經的訊息是透過化學物質如血清素傳遞,血清素高些,人們精神心情就好些,而人憂鬱時血清素會偏低。血清素分泌出來後,在腦中停留一段時間後就會被回收分解,以便製造新的血清素。抗憂藥會抑制血清素的回收,讓它停留久些來增加病人的血清濃度。但將過期的血清素持續留在腦中,會不會有問題?大腦無法回收會不會阻礙它繼續製造新的血清素? 這些問題果然一一呈現。
回溯佛洛伊德阿德勒時代,認為精神問題有其心理基礎,透過自由交談心理分析或催眠轉化處理。但二戰後,生物心理學興起,認為精神問題是腦內的生理化學作用的結果,促成精神藥物的興起。二戰時,日本軍人大量使用安非它命來做興奮劑,但旋即發現安非它命的嚴重後遺症。後來許多調節腦神經系統的藥物如鎮靜安眠藥,也都有沉癮依賴戒斷問題。抗憂藥也是如此。
開始使用抗憂藥會產生許多副作用, 如便秘、暈眩,視力模糊、臉潮紅、抽搐、口乾、心悸、嗜睡,小便困難,性功能障礙及顫抖等等,通常持續2-3週才能慢慢適應,慘的是抗憂藥也需要2-3週才出現療效。因為感覺沒效與副作用,所以許多病人常自動停藥。(Adshead G, 2017)
但停藥問題更大,此類藥物有明顯戒斷症候群。突然停藥病人會有類流感症狀,失眠,噁心,不平衡,感覺異常與過度激動或暴力。但專家更擔心的是自殺問題。研究指出,抗憂鬱藥物在停藥時,病人自殺比例高出1.61倍。但不只是停藥時期,開始用藥那段時間更危險,自殺風險達3.42倍,而在病情改變或停藥後重新調整劑量期間也很危險,自殺風險為2.62倍。(Valuck RJ, 2009)
另一篇研究更指出,開始用藥風險極高,與用藥90天以上,開始用藥前9天的自殺行為風險高出4.07倍, 且致死性自殺風險高出38倍。(Jick H, 2004)這也是FDA黑箱警告的原因。
可見用抗憂藥時,病人會面臨三大危險時刻,都可能讓病人更悲觀而自殺。一是開始用藥前兩週,二是用藥的調整期, 三是停藥或減藥後。這應該都與藥物濃度的起伏不定導致大腦神經傳遞物質混亂所致。好了,原本病人還好,只是有點悲傷低潮,在吃了抗憂藥後反而跑去自殺,這是什麼邏輯啊?所以我才說是抗憂藥與自殺的邪惡悖論。David自殺之迷已不可查,但我常常懷疑與用藥停藥有關。
台灣用藥浮爛,110年衛福部統計,臺灣使用抗憂藥人數為154萬人,其中男生61.4萬, 女生92.8萬,30歲以下30萬人。打死我都不相信臺灣有那麼多符合嚴格定義的憂鬱症患者。其中有多少不該服用抗憂藥呢?又多少會變成抗憂藥的副作用(自殺)犧牲者?
對於病人與家屬, 先讀讀第五版精神診斷標準,沒到標準千萬不要去吃抗憂藥。其次如果吃了藥,前面兩個月十分危險,家人要小心陪伴,注意其自殺想法或行為。再來,吃了藥,絕不能隨意停藥或自行減藥,必須諮詢醫師處理。藥是兩面刃,醫師與病家都需再三謹慎用藥,避免墮入邪惡悖論。最後奉勸有憂鬱症,不一定要吃藥,可以找心理師諮詢做心理治療。
FDA. Antidepressant use i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http://wayback.archive-it.org/7993/20170111122946/http://www.fda.gov/Dru...
Adshead G, Antidepressants and murder: case not closed, BMJ 2017
Valuck RJ, Antidepressant discontinuation and risk of suicide attempt: a retrospective,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J Clin Psychiatry, . 2009 Aug;70(8):1069-77.
Jick H, Antidepressants and the Risk of Suicidal Behaviors, JAMA, 292, 3, 338-343
Sharma T, Suicidality and aggression during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es based on clinical study reports. BMJ 2016;352:i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