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每天基礎代謝率降低3-4%,十年體重減少26公斤


 


(簡成功醫師作)


我們知道體重由兩個因素來決定:吸收的能量與消耗的能量;二者減去是正值就變重;是負值則變輕。前者由食慾、食量、食物品質及消化吸收;決定後者則由基礎代謝率加上攝食、活動消耗的能量決定。專家曾估計只要每天此差值為50(相當於1/6碗飯,10顆花生米,慢走40分鐘或基礎代謝率減低3-4%,則十年後會相差50( 22.6公斤 )


 


要讓肥胖者再減少食量或做激烈的運動,其實不是那麼容易,反而是改變基礎代謝率比較簡單。本來正常的基礎代謝率就會波動在正負15 20 %的範圍內。體重控制者要做的就是盡量維持它在正值以上,而不影響身體的健康。從上面所談的影響因素,作者將之歸納為幾點減重的實用技巧:


 


1.      做等長運動(如啞鈴、伏地挺身)以增強肌肉組織,且在節食時蛋白質要充分供應,不可僅吃碳水化合物。


2.      增加等張運動(如跑步、打球)次數與強度,此法可迅速且持續增加基礎代謝率,並且也增加肌肉組織。


3.      中度以上肥胖,在醫師的指導下,可考慮服用促進基礎代謝率的藥物。


4.      減重時應有恒心堅持到底,避免重複減重時造成的脂肪堆積效應。研究發現如果第一次減重10公斤 ,假設其中7公斤 是脂肪,3公斤 是蛋白質;胖回來10公斤 時可能脂肪已變8公斤 ,而蛋白質只增加2公斤 。再三的體重重回現象(weight-cycling)會使得身體脂肪比例越來越高,而肌肉組織越來越少;結果是基礎代謝率低到只剩幾百佧,吃的再少都很難減重。


 


5.      如果有嗜睡、疲倦、虛弱、畏冷現象, 應找 醫師做一次徹底的內分泌檢查,尤其是要懷疑甲狀腺功能是否低下。


 


6.        多吃蛋白質:蛋白質的攝食產熱效應(DIT(下面詳述)最高,其次為脂肪、再其次為醣類,分別為30%,4~14%及6~7%,然而食物中多少比例的蛋白質最適合呢?各家說法不一,請詳閱肥胖與飲食一章。


 


7.        食物分吃不要混吃:專家發現食物一經混合,其攝食產熱效應比單獨成分的平均值低,例如各25公克的醣與脂肪混合,產熱效應僅為5%,遠低於脂肪與醣類單獨的產熱效應;混合食物精確的DIT,一般為全部食物熱量的6%。


因為混合食物的攝食產熱效應,比單獨成分的平均值低。因此想提高攝食產熱效應,減少熱量的吸收,有人主張最好將蛋白質、脂肪與碳水化合物分開食用。但此說仍有爭議,實際食用上也有困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簡志龍醫師 的頭像
    簡志龍醫師

    簡志龍醫師的部落格

    簡志龍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