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obesity child  

 

雖然孩童的肥胖界定一直有爭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下的國際肥胖特別任務小組(IOTF)已發展出一套可與成人接軌一致的篩檢標準。1998年,IOTF79個開發中國家及幾個已開發國家的研究報告,全世界五歲以下過重孩童的數目約為2200萬人。美國的研究也顯示三十年來美國青少年(5-14)過重小孩從15%上升到32%,增加約兩倍。十年來,美國孩童的身高沒甚麼改變,但平均體重卻增加了 十磅 。英國的研究顯示從1974年到1984年孩童肥胖比例(4-11)並沒有甚麼改變,然而從1984年到1994年,此肥胖比例去卻大幅躍升。在1984年約有5%的男孩是過重的,而此數字到1994年升為9%。同時期女孩則從7%升到13%。而所有孩童肥胖比例十年間,則從1.7%上躍到2.6%

胎兒期

在母親子宮內的胎兒,利用骨骼測量學研究,顯示胎兒的大小與未來長大後的大小正相關。這可能與控制體型的遺傳有關。除外,研究也顯示許多環境因素可影響胎兒,而導致成人的肥胖。這些證據包括()動物實驗證實,胎兒期營養的操作,可永恆影響未來的體重。()人類營養學的研究發現,胎兒期營養不足(如由於飢荒)或由於過度營養(如母親糖尿病),胎兒未來肥胖的機會很高。()動物與人體實驗證明,出生時的氣候會影響成人體型。由於胎兒期是脂肪組織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整個熱量控制系統的黃金時期。一般的結論是:如果過度營養,可導致脂肪細胞增殖過多,形成脂肪細胞過多型肥胖;相對的,如果在此期挨餓的話,會使得整個新陳代謝率降低,這主種人細胞好像都在挨餓狀態,長大後極易肥胖。     

嬰兒期

嬰兒期也是肥胖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脂肪細胞仍處於分裂成長中。過多的營養會導致未來的肥胖。有一12對雙胞胎過度餵食研究:顯示12對中有10對體重增加幾乎一致。但這些小孩的體重增加的差異頗大,有些差到三倍。(NEJM 1990, May 24) 另一有趣的發現是,過度餵後,較瘦的嬰兒其實獲得較多的體重,然而過度餵食時,瘦的人與胖者的細胞組織反應大不相同,瘦者體重增加主要是瘦肉組織,相反的胖者增加的主要是脂肪組織。(19909月的科學新聞(Science News)) 這似乎表示二者「身體能量轉化反應」並不相同。肥胖者(或潛伏肥胖者pre-obese)  的肌肉似乎並不充分燃燒脂肪;而且血中的兩種賀爾蒙DHEA 及生長賀爾蒙Growth Hormone都比正常人低。

正常非肥胖成人的脂肪細胞的數目約有200-400億個。脂肪細胞的數目多少似乎與遺傳有關。年輕肥胖型者多半一出生即帶有比正常人更多的脂肪細胞,專門研究脂肪細胞的洛克菲勒大學Hirsch 博士曾發明一種計算體內脂肪細胞的方法,他估計許多自小就肥胖者,其脂肪細胞的數目甚至多達2,000億個,比正常人多出5-10倍。嬰兒出生後,新生兒一歲前餵食過多的卡路里,脂肪細胞不僅會增加而且也會增大。許多動物實驗也證明此點。另外有兩個時期也可能造成脂肪細胞的數目的增加一在5-6歲;另一在12-15歲的青春期。所以年輕型的肥胖,經常是脂肪細胞增生(hyperplasia)加上脂肪細胞肥大(hypertrophy);過了青春期後的肥胖則僅是脂肪細胞的肥大了。

許多的研究顯示無論如何減肥,只能使脂肪細胞縮小,脂肪細胞的數目則不會減少。Bjurlf 曾解剖60具屍體,發現脂肪細胞的大小與體重密切相關,反映營養情況。而脂肪細胞的數目則與皮下脂肪厚度相關,主要似乎受遺傳因素影響。傳統上即將肥胖分成細胞增生型肥胖與細胞肥大型肥胖。前者的發胖年齡比較年輕而且比後者易胖難瘦。

小時胖不是胖

父母與專家比較關心的是嬰兒養得肥肥胖胖很可愛的長大後會不會就變成胖子?以現在科學研究的證據,答案應是否定的。研究顯示,在六個月大時肥胖的嬰孩,其中20%6-8歲仍然肥胖;而50-70%肥胖的兒童,到青春期或成人時,仍然體重過重;肥胖的青少年70%則會在成人時仍然肥胖。這表示約有7%的胖寶貝到成人還是胖;這與瘦嬰孩長大變胖的機會沒有差別。

兒童及青少年的肥胖原因

()遺傳因素

剛剛提到,研究顯示,在六個月大時肥胖的嬰孩,其中20%6-8歲仍然肥胖;而50-70%肥胖的兒童,到青春期或成人時,仍然體重過重;肥胖的青少年70%則會在成人時仍然肥胖。雖然肥胖的孩童在青春期前的身高比一般正常小孩高,但發育完全後卻經常比正常小孩矮些。同樣在美國,美國黑人的小孩,比同年齡白人小孩肥胖的比例要偏高很多。有趣的,皮馬族印第安人與墨西哥美國的小孩,肥胖比例又比美國黑人更高。反之亞裔美國人其比例則相對低許多。我們認為此主要為遺傳因素的差別。

許多雙胞胎的研究也證實了肥胖的原因,遺傳重於環境因素。雙胞胎分養研究,顯示被肥胖父母收養的雙胞胎小孩,沒有比瘦小父母收養的雙胞胎兄弟肥胖;而且雙胞胎兩位的體型體重都類近。另有研究指出,親生雙親與子女的肥胖呈現直線正相關;相對的,認養雙親與領養子女的肥胖的並無相關。據估計,由於個人遺傳體質不同,遺傳因素影響肥胖的比例在5%50%之間。

最近的遺傳基因研究的進步,估計在2010年將破解人類的十億個基因密碼。至少五個小孩被發現有單一的基因(OB gene)異常引起肥胖。但單一的基因異常引起肥胖非常少,大家同意的觀點,認為肥胖的遺傳是一種多重累積的基因的結果;迄今的研究已發現近兩百個與肥胖相關的基因。

()家庭因素

父母的飲食及運動習慣都會嚴重影響小孩。尤其是越小的小孩。食物的喜好與否似乎並非先天的而是受父母的耳濡目染。活動與運動習慣也子女也與雙親關係密切。研究發現父母親都好活動者,其小孩好活動者的機率,是不好活動父母親小孩的七倍。如果是母親好活動者,則其小孩好活動者的機率,是不好活動母親小孩的3.5倍。這是因為父母是子女的模範(Role Model)

家庭中食物的選擇食物的偏好,飲食的習慣,營養的知識,運動的習慣等等,對小孩與青少年都會有根深柢固的影響。這也是許多專家建議,當肥胖青少年參加體重控制計劃時,父母最好也能一齊參與。

()營養因素

遺傳因素雖可解釋一部份的肥胖,但社會飲食、營養、因素可能是更是重的要原因。因為遺傳因素未變,而從1960年到1990年,30年來,美國的兒童與青少年過重者增加至少一倍以上;肥胖者則增加五成以上。年齡在12-17歲的青少年,肥胖者比例增加百分之三十九,而年齡在6-11歲的兒童肥胖者,比例更增加百分之五十四。不僅如此,超級肥胖(Super-obesity)的孩童、青少年(指上臂三頭肌厚度等於或超出百分之九十五百分位),在12-17歲年齡層,增加百分之六十四;而在12-17歲年齡層,竟增加百分之九十八。這與營養因素有密切關係。美國現在青少年的過重比例約在21%,肥胖則在12%左右。英國也有同樣的報告依據三頭肌皮下厚度,從1972-1994,男孩增加了10%,女孩增加了5%;蘇格蘭,男孩增加了13%女孩增加了16%

 

 

()文化因素

速食文化如麥當勞、肯塔基、必勝客、漢堡王等在二次世界大戰後興起一時風靡全球。據調查美國人每十一餐中就有一頓是在速食店吃的。每人每年在速食店的花費超出三百美元。而可口可樂則發明於二十世紀初、也變成世界流行的時髦飲料。其他如各種巧克力、薯條、洋芋片、冰淇淋、甜點、飲料及各種垃圾食物,幾乎充斥填塞所有青少年的眼耳口舌。以前的小孩難得吃一次烤雞,現在的小孩則吃一堆炸雞,加上全套的薯條與高糖飲料;電影院的爆米花不僅更加大、而且添蜜加奶油與巧克力。小孩不再以開水當飲料;而是已可樂雪碧當飲料。現在的食品業者有加大食物包裝的趨勢。而研究發現拿大桶或小桶的爆米花,給孩子吃做研究,發現給的越多,就會吃得越多,這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英文叫這種現象為「超大食物超大胖子」(Supersized food, Supersized people) 以麥當勞的食物為例,是非常高脂高卡及低纖,及營養不均衡的食物與飲料。一套麥當勞的麥香堡餐,大約含有700佧的熱量。僅一包大薯條(150公克)即含有325佧的熱量,約相當於兩碗飯的熱量。一罐裝350cc的可口可樂含有178佧的熱量。這種所謂的「麥當勞文化」或「可口可樂文化」,更可怕的已變成無疆域、無國界的世界各國共通的飲食文化。另外甜食的增多也是肥胖元兇之一。1991美國旅遊雜誌做的食物調查,問吃人們通常貪食那些食物?得到的答案是:「巧克力、甜點、餅乾、冰淇淋與糖果。」臺灣的農委會發現臺灣人米食的文化正大大改變中,新生代食用的米食比例約來約低。這些減少的熱量多被其他麵食及泊來飲食所取代。這些飲食文化的改變對於青少年的肥胖無疑是雪上加霜。

 

()科技因素

 

專家認為活動量的降低,是兒童與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活動量的降低主要歸諸於現代科技的進步或發明。電腦、電視、電動遊樂器、電梯、交通運輸車輛都使得兒童與青少年的活動、運動量減少許多。據估計每位孩童平均每個禮拜花掉20-30小時在電視機前面。(每天3-4小時)現在由於電腦網際網路的發展,估計青少年花在電腦螢幕前的時間每週也有二十小時,以後會越來越長。而運動的時間每週則相對的越來越短,減少到一小時以下。科技的進步似乎真的是肥胖的溫床。有研究報告每天多一小時看電視則肥胖增加2%。更有一篇報告發現每天看五小時以上電視的小孩肥胖率是少於兩小時者的五點三倍。由於校車、公車、捷運及私有轎車的普及,估計現在小孩走路上學的不到5% ,而在二十年前這是80%。電視的影響不僅在於坐著不動,更嚴重的是看電視時吃各式各樣高卡高脂高糖的零食飲料。電梯,也減少人們走路的機會。食物配送到家的服務也減少許多人的運動。英國的資料顯示從1984年到1994年,孩童肥胖比例大幅躍升。十年間孩童過重的比例從6%升到11%,而孩童肥胖比例,則從1.7%上躍到2.6%。英國新城聖維多利亞醫院營 養中心 教授Andrew Rugg-Gunn,追蹤十年(1980-1990)發現英國孩童的脂肪攝取量與熱量攝取量,十年來反而都是減少的。孩童肥胖的增加原因在於熱量消耗太少,也就是運動太少。

 

以上營養、文化、科技的三因素也可歸案為「社會經濟文明因素」。由於社會的開放,經濟的提升,文明的進步使得國人的食物改變、營養豐盛、更有閒暇,更少活動。研究肥胖的科學家已提出一個肥胖的解釋模型,那就是遺傳因素為肥胖的必要條件,而家庭、社會、經濟、科技、文明因素為肥胖的充分條件。有了肥胖的遺傳,並不一定變胖;但如果加上家庭社會經濟文明因素的充分條件則一定變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肥胖 青少年 孩童
    全站熱搜

    簡志龍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