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鏡子你看到胖子還是瘦子


 


 


 


 


自我形象的扭曲-暴食與厭食(簡成功醫師)


 


 


由於社會鼓勵瘦即是美,並且對於肥胖採取的輕視嘲諷、敵意不接納的態度,使得肥胖者常覺得社會與同儕的有形無形壓力。患者對自己的體型形像也變得沒有自信。若再加上低自尊、減肥失敗的挫折感與焦慮症,患者常轉而採用較幼稚的自我防衛機轉(如逃避、幻想、退化)去面對事實、處理困境。「暴食症」與「厭食症」可說是兩種最常見與肥胖相關的飲食異常精神疾病,值得特別留意。


二者百分之九十以上均為年輕女性。性別差異頗鉅的原因可能在於社會對於兩性的外形的不同壓力。這種壓力有人形容為「苗條暴政」。


「暴食症」與「厭食症」二者有許多相似之處,不容易分辨。如二者都具有:過度關心自己的外形與體重,極端害怕肥胖,並且使用相同的方法控制體重;例如節食、斷食、自我摧吐、將任何食物都換算為卡路里、避免某些特殊食物、偶而狂熱的劇烈運動減肥。


「暴食症」與「厭食症」二者產生的原因除了社會文化壓力外,與遺傳,個人精神狀態及心理因素都有關係。而最大的危險因素是-太早的節食減重。1999年在英格蘭醫學期刊發表的一篇為期三年的研究指出:十四、五歲的青少年、嚴格的節食者,罹患飲食異常疾病的機率為未節食者的十八倍。中度節食者也多達五倍。


飲食異常的盛行率依照澳洲的研究,青春期的女生約為3.3%,男生為0.3%。每年新發生率則女生為2.18%,男生為0.6%


暴食症(Bulimia)


是一種有時暴食暴飲,有時又斷食節食,摧吐摧瀉的精神官能症。可能胖也可能瘦,體重與情緒都極不穩定,病人內心充滿,對於食物與自我外表形象的矛盾與衝突,而有自虐自毀傾向。經常毫無節制的吃喝(怕失去對食物的控制),卻又害怕肥胖吃完之後再採取挖喉嚨自我催吐,有些更濫用瀉藥、利尿劑。研究指出一些減肥者在經歷一段時間的飲食控制(尤其是斷食或極低卡路里飲食),會無法自主的大吃大喝,然後又矛盾的斷食、催吐、服食瀉劑。類似厭食症患者。美國國家健康研究院(NIH)特別提出警告。


暴食症者會降低身體的新陳代謝率,類似多次減重的溜溜球現象。研究指出一群患有暴食症者(Bulimia)者其體重極端起伏不定,在 十七公斤 中往返,這種人的代謝率明顯低於同年同身高體重的對照組。(Arch Gen Psychiatry 1990 47:144-8)


臺北市立療養院 陳冠宇 醫師針對臺北地區的調查,顯示高職女學生的暴食症罹患率將近百分之一。


暴食症者患者的年齡通常較大,以二十歲以上居多。由於食道破裂營養失調等負作用,死亡率高達百分之三。


另外暴食症患者的體重大多屬於正常範圍,不像厭食症者太瘦。比較上不容易察覺。


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


過度減重是減肥的後遺症。有些人曾經肥胖,可是一減,卻減過頭且不願回頭;有些人則根本不胖,但不滿意自己的外觀形象,也拼命減重;這樣都減出毛病,甚至因而喪命。這與社會文化也有關係。美國南北戰爭時,女人流行18吋柳腰,為了時尚很多女人得了厭食症。最近日本女孩流行 「劇瘦」,也就是說追求清瘦得像連續劇上的超級明星,一下子社會多了許多厭食症者。世界知名的木匠合唱團那妹妹瑪麗,最近日本當紅歌星卡連都因厭食症(Anorexia nervosa)而死亡。臺灣的主持節目的SOS姐妹中的大 S就有厭食症,認為她體重到38公斤 才有病態美。還在電視節目上提到她準備刀子想要傷害她母親。或許這只是演員的噱頭,然而真的如此想的話就是神經厭食症合併躁鬱症。當一個人減重到正常以下而堅決不肯停止,此時可能已罹患合併強迫性精神官能症及憂鬱自虐的厭食症了。


診斷厭食症的方法:沒其他疾病的體重急劇下降,通常減輕體重高達百分之四十。身體質量指數則掉到17.5以下。應該在還未到身體惡化時,迅即轉介給精神專科醫師治療。


由於極度營養不良導致死亡,厭食症的死亡率頗高,高達百分之之十八。這些人真的是餓死瘦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簡志龍醫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